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关于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助力牡丹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8月18日
关于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防灾减灾
能力助力牡丹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助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黑政发〔2021〕7号)要求,深入推进牡丹江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围绕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坚持以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牡丹江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技术先进、保障有力、开放共融、适应牡丹江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气象现代化发展新格局。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更加精密精准精细,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公众气象服务更加满意,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气象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气象对牡丹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
1.围绕监测精密,优化气象站网布局。全市国家级气象观测站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92个,无法满足气象防灾减灾监测精密的需求,推进在气象灾害易发区、旅游景区、生态保护区、农作物密集区等布设自动气象站;在牡丹江市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盲区林口县北部增设车载雷达,在绥芬河市增设一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加强农垦、森工等气象观测站网行业管理,推动数据共享、标准共用与政策协同。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
2.围绕预报精准,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大力发展精细化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气候预测预估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技术,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定量化、精细化水平,定期发布气象区域预测季报和年度气象信息回顾,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3.围绕服务精细,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加强气象与媒体、通信与应急等平台对接融合,增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实现对突发事件影响区域、影响人群预警信息的精准定向快速发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化、个性化和精细化气象服务的需求。
(二)建设智慧为农气象服务保障体系,保障粮食安全
构建粮食安全保障气象科技支撑体系。根据气候变化趋势,开展新一轮积温带划分,开展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品种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服务种植结构调整。开展优质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深化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服务,服务打造“龙江气候好产品”品牌。面向现代农业和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个性化、点对点、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
(三)开发旅游气候资源,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能力
挖掘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旅游气候资源,评估城乡生态宜居性气象条件,开展森林、湿地碳汇资源评估与森林植被生态质量监测,创建2个以上“中国天然氧吧”。开展雪乡旅游景区气象景观研究,建设雪乡梯度气象观测站,培育1个以上气象景观体验营地。研发避暑、赏雪、游湖等专项旅游气象指数以及人体舒适度、疗养、度假等综合气候指数,开展旅游景区气象服务,助推“全域旅游”经济发展。
(四)建设生态气象服务体系,保障生态安全
1.开展气候变化对湖泊、湿地、野生动物等评估和气候规划研究与编制,完成莲花湖生态站建设,建设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气象站,为镜泊湖、莲花湖、牡丹江湿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气象建议。完善气候监测预测和气候诊断业务,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评估业务,开展气候承受能力预估业务。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安全风险、致灾机理及演变规律技术研发,以雪乡为依托,开展张广才岭森林承载能力评估。
2.加强与省生态气象服务中心合作,建立气象条件对生态环境状况的贡献率和影响指标体系,开展监测评估,为履行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职责、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提供决策支撑。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大气环境和重污染天气机理等生态气象灾害形成机理研究。研发生态农业增效、大气环境监测评估、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与预测等技术。
3.加强中俄毗邻地区生态安全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建设“哈绥符釜”陆海联运通道气象资料移动监测收集系统,服务口岸通道交通安全。完善中俄边境森林人影监测设施,利用移动人影装备开展增雨抗旱扑灭火气象保障工作。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加强对中俄毗邻地区植被生态质量监测评价、水体安全、火情火险遥感监测评估、大气环境遥感监测评估。
(五)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保障减灾抗灾
1.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推进市、县人影业务一体化建设,建立完善作业指挥决策、作业监测、装备物联网管理等业务支撑新系统,更新升级人影作业装备。推进全市人影固定作业站点和流动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建成1-2个人影作业服务规范区。开展基于双偏振雷达、风云卫星等特种观测资料在作业条件识别和效果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提升保障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用水的人工增雨作业能力和水平。
2.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体制。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精神,明确各级政府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健全人工影响天气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稳定人员队伍,提升队伍素质。对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健全人工影响天气投入保障制度。将人工影响天气纳入安全生产监管、巡查、目标考核体系。加强作业装备的运输、存储、使用等安全管理,2022年底前,各县(市)全部建设完成符合标准的弹药临时存储库。完善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制定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依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
(六)增强专项气象服务能力,保障安全运行
1.加强专项气象服务。开展极端天气对供水、供电、供气、供暖、交通等行业安全运行影响评估。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加强雷电安全监管服务。将防雷安全监管纳入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落实各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建立防雷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发挥各行业部门防雷安全监管作用。气象部门在开展所承担的易燃易爆等建设工程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时,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报告和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报告,改由同级气象部门委托有关机构开展,严禁向申请人违规收取相关费用,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由此产生的防雷委托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解决。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
(二)强化责任落实。落实双重领导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将气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建立和完善与气象事权相适应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三)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支持加强气象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将气象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政策体系和人才工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劳动保护、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制度,落实津补贴等生活待遇。
抄送:市委各直属单位,军分区,师院,医学院。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8月1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