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也是双拥运动发祥地。80多年前,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八路军留守兵团相继发出《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双拥运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时代,延安大力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在追寻双拥厚重历史中砥砺前行,“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旋律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接续传唱。
延安拥军慰问团登上延安舰慰问演出
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43年,枣园窑洞里。毛泽东同志起草了《关于减租生产拥政爱民及宣传十大政策的指示》,直接推动了双拥运动的深入开展。”五一假期,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游人如潮,来自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的学生马吉咪正在给游客进行义务讲解。
马吉咪用稚嫩的声音熟练地讲解当年发生在枣园的红色故事,时不时还唱几句陕北民歌,过往游客纷纷驻足聆听。
“为做好宣讲工作,我早早开始熟悉历史资料、接受讲解培训、学习互动问答技巧。讲好双拥故事、弘扬延安精神是我们延安青少年的职责所在,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马吉咪说。
这片处处闪耀着延安精神的红色沃土,成长着许多像马吉咪一样的“小小讲解员”。每逢节假日,他们就来到延安枣园、杨家岭、宝塔山等革命旧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行义务宣讲。
近年来,延安市充分发挥延安“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优势,不断壮大“小小讲解员”队伍,同时依托延安特色资源,建设“陕西省延安双拥传统教育培训基地”和“陕西省延安双拥传统教育基地”,打造双拥特色课程,发挥“双拥+宣传教育”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延安双拥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2
“以后方无忧,保前方无畏”
“咱延安双拥办工作效率就是高,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把路修好了,为我们按时完成各项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2024年1月22日,驻延空军某部官兵专程来到市双拥办,将印有“热心拥军解难题 真心服务暖兵心”的锦旗赠送给市双拥办工作人员。
2023年夏季,延安市降水频繁,部队驻地通往市区的必经之路被雨水冲毁,给部队官兵日常出行、物资运送和遂行任务带来极大不便。
“部队需求在哪里,服务保障就到哪里。冲毁路段直接影响了部队官兵正常战备训练和工作生活,我们不仅要快修,还要修好。”延安市双拥办副主任付艳雨立刻带队实地查勘道路通行情况,与宝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驻地乡镇、部队负责人研究探讨维修方案。随后又第一时间协调对接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等相关单位,组织专业人员对被冲毁的路段进行现场勘察,迅速开展受损道路抢修工作。
当天,装载机、挖掘机就开到了路口,开工铲除淤泥,修补塌方路段。部分路段积水过多,大型机械无法到达,工作人员就挽起裤管蹚进泥地人工清污,再用铁锹将路面填好。经各部门通力合作,受损道路很快恢复正常通车。
近年来,延安市坚持把解决好部队和官兵的急难愁盼作为首要任务,想方设法办好聚民心、暖人心、稳军心的大事要事。市委、市政府、延安军分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的意见》,帮助部队解决40余个实际问题,部队官兵生活和训练条件明显改善。
3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得知武警黄陵县中队战士胡勇不慎腿脚骨折后,师燕立即和中队领导沟通,每天将自己亲手做好的营养餐送到部队,供胡勇补充营养。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而胡勇仅仅用了两个月就康复归队。师燕离开时,胡勇紧紧抱着她,动情地喊着“师妈妈”。
师燕是延安市黄陵县的一位退休干部,自从1988年和武警黄陵县中队做了邻居,便开启了一段长达36年的拥军之路。
师燕的爱人张世桐当过三年兵,一家人深知十几岁的战士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滋味。“最开始只想为这些离开父母的孩子们做些事情!”家里做了好吃的,她给战士们端过去;逢年过节,她会走进军营,跟战士拉家常。就这样,师燕家开始热闹起来,周末来做客聊天的战士越来越多,她亲切地称他们“娃”,战士们则喊她“阿姨”“妈妈”。
“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这条拥军路总有走不动的一天,怎么办?”2009年,师燕决定成立“红嫂拥军服务队”,消息传出后,多名军人家属主动报名。2013年4月,师燕注册成立了“黄陵红嫂拥军志愿者协会”。
截至目前,“黄陵红嫂拥军志愿者协会”会员发展到50余人,累计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100余场,参加演出2000余人次。
“拥军优属是全社会的事。”延安市双拥办积极推动形成“全市上下齐拥军”的全方位、多层次拥军爱军局面。市双拥办主任贾治华说:“近年来,市县两级130个单位与驻地部队结对共建,民营企业、宗教团体、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主动开展文化、科技、法律拥军活动,探索形成延安双拥共建工作的升级版和新模式。”
来源:双拥工作科
撰稿:双拥工作科
校对:双拥工作科
一审:王娟
二审:吴锐
三审:敖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