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其中,侵蚀沟治理是完成这项任务的重要举措。侵蚀沟为线形伸展的槽形凹地,是暂时性流水形成的侵蚀地貌,在植被稀疏的陡坡和缓坡地区,侵蚀沟发展较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侵蚀沟的形成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导致侵蚀沟发生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地形、地貌因素。地面坡度缓长和陡坡是侵蚀沟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地面坡缓坡长的地块,汇水面积大,汇集的水量较大,增加了水流的冲刷能力,在低洼地区逐渐形成细沟或浅沟,经过常年累月的冲刷,渐而形成冲沟,冲沟不断发展形成侵蚀沟;地面坡度较陡的地块,降雨形成股流,流量、流速和冲刷力逐渐增大,携带大量泥沙下泄,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二是土壤因素。土壤表土土质,结构性质,渗透性,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沙土地土质疏松,结构性质差,有机质含量低,表土抗冲刷能力差;黑钙土质地较轻,土壤结构松散,渗透性较强,易产生渗流。在没有植被保护和不合理耕种扰动土壤下易产生严重的水蚀;三是气候因素。我省夏季降雨多集中在6-8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0%-80%,降大雨或暴雨几率较多,土壤易受到侵蚀;冬季气候寒冷,冻结期长,冻融交替,沟岸易产生松土崩解,加速侵蚀沟的扩大发展。人为因素则是导至侵蚀沟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因素,侵蚀沟大规模发生、发展,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使用,以及不合理的传统耕作方式造成的。如滥伐森林,破坏了原有植被,降底了土壤的蓄水能力;陡坡开垦、大面积的破坏湿地、草原的开垦和周边耕地对草原的蚕食,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等,造成土地失去植被保护;耕作制度不合理,倒茬混乱,平翻面积大,顺坡垄作等降低了地表的抗冲刷能力和沟岸的保护程度,增加了沟道的汇水量和流量峰值,水流的冲刷能力加大,大量表土被地表径流直接冲走,逐渐冲刷成沟。小型侵蚀沟就像土地上的裂缝,大型侵蚀沟宽达几十米、甚至形成绵延几公里的沟壑,众多的侵蚀沟使地形遭受强烈的分割,蚕食耕地,它将完整的耕地切割成碎块,减少耕地面积,使土地利用率下降,造成粮食产量下降,威胁粮食安全。而且侵蚀沟吞食的耕地大多数是肥沃的耕地,侵蚀后不可恢复。侵蚀沟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破坏耕地,泥沙流至下游淤积河道,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笔者就推进侵蚀沟治理助力黑土地保护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决策参考。
对于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须从上游着手,先上后下,先易后难,通过截、导、排等工程措施,采取坡、沟兼治的办法,减少坡面径流,避免沟道冲宽与下切,并结合植物措施来加速治理过程和巩固治理效果。一是修筑谷坊。谷坊是治理冲刷沟有效的工程措施,浆砌石谷坊是适合我省沟道治理的主要谷坊类型。沟道治理首先在沟头修筑沟头谷坊把沟头固住,防止侵蚀沟溯源扩展,然后根据沟道的比降、流量、沟道深度等确定谷坊的高度和谷坊的距离;二是沟头防护工程。沟头防护工程是防止因径流冲沟而引起沟头前进,扩张和沟底下切的工程措施。沟头防护工程的形式较多,主要有蓄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蓄水工程常采用沟头防护埂,排水工程有跌水和陡坡等;三是小型侵蚀沟应本着"治小,治早"的原则,可采用上游及周边植树种草,种植沙棘,沟内插柳条或压条等措施,达到固沟保土的作用。对谷坊修筑完成后的大中型侵蚀沟在秋季要进行削坡整形,并于秋季或第二年春季完成造林,在沟坡、两岸及沟头上游种植2-3年生柳树为宜,以最快发挥防护作用;沟底插柳、柳条段不超过20cm长,插条行距株距均可在30cm左右,用以拦泥挂淤,控制泥沙下泻和沟底下切;四是大型发展侵蚀沟应以防治为主,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对于坡缓、坡长的地块,首先要调整垄向,减缓径流速度,其次在沟头上游及周围挖掘鱼鳞坑,增大上游蓄水最和水量的下渗,减轻冲刷,减少侵蚀沟的形成,对侵蚀沟的防治首先要从小,从早治理,早发现,早治理,避免小沟成大沟,增加治理难度。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是基础,是为生物措施服务的,可以保证生物措施长久发挥防治效益;五是侵蚀沟治理应以预防为主,并对已形成的侵蚀沟采用工程和植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可减少侵蚀沟数量,减缓蚀沟扩张速度,使侵蚀沟得到控制,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证。
建议人:王浩然
单位:林口县柳树镇人民政府
来源:市委市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
撰稿:赵晓斐
校对:姜锡峰
一审:赵晓斐
二审:姜锡峰
三审: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