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工程,这是一项旨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国人民的伟大工程。继党的十七大之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文化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文化与国家紧密结合组成一个新名词,可以说文化强国是文化惠民的高度升华,文化强国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最终目标,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是实现文化强国最关键的举措。
那么我们作为最基层的单位,应当如何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为实现文化强国添砖加瓦呢?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当前基层文化的矛盾和问题。
一、城市文化载体不断完善与农村文化载体建设落后的差异。
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媒体、网络等科技文化开始走进了千家万户,文化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科技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成果喜人,然而,我们的科技成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只是丰富了城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对农村百姓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那些遥远的小山村,文化载体奇缺,没有图书室,享受不到网络,用不上4G的还大有人在。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载体建设反差很大,基层文化现状堪忧。
二、旅游配套设施完善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的差异。
当前,乡镇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居住环境,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的财力较大,与之相比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显然是凤毛麟角。农村公共文化规模较小、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的情况仍然非常突出,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公共文化设施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匹配。我们可以看到在乡村,棋牌室还是村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甚至在城镇某社区,棋牌室一间接着一间,赌博成风。这也说明了基层百姓文化生活的贫乏、精神世界的空虚。公共文化设施的不足导致的结果就是基层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的,苍白的。
三、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与基层文化土壤培育的差异。
作为一名在基层服务二十多年的基层工作人员,我深切地体会到农村百姓对文化的渴望。我们的每次送戏下乡,每次在村里组建农村文艺队伍,当地的群众尤如久旱逢甘露,他们的那份热情,他们的那份喜悦,让我们深感惭愧,因为给他们的精神食粮实在太少太少。国家提出的文化惠民离我们还有差距。为此,就如何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我想提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紧抓文化基础载体建设,这是文化惠民的重要前提。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其实并不高,紧抓文化基础性载体建设,满足农村群众的日常文化需求很关键。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目前,多数乡镇文化站有工作人员1-2人,有的是通过市统一委培的专业人员,有的是乡镇统一安排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良莠不齐,且市统一委培的专业人员身份不明确,扎根基层文化传播的思想不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文化惠民功能和作用,要招聘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一定艺术特长或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到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队伍中来,明确性质待遇,充分发挥他们在文化惠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引领、协调的作用。
2、鼓励基层文化创作。建立“市级统筹、分包挂联、乡镇互动”制度,由市文广旅局整合调动文联、文化馆等专业力量,分块蹲点挂联乡镇园区每年指导创作2-3个节目,并整合全市节目,打破区域界限进行巡演。同时,积极开展一镇一品建设,由市文旅局根据各乡镇园区传统文化,创作好、传承好传统节目。
3、加强文化经费保障。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重要功能。各地应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经费作为专项经费切实加以保证,不断满足阵地建设、队伍建设、作品创作、活动开展的需求。同时,应加强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效果监督考核,改进服务方式、推动管理创新,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乡镇图书室的建设不容忽视,建议把村级图书馆与城乡图书室进行全面联网,形成图书信息共享,满足城镇以外的农村群众的图书阅览需求。
其次,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这是文化惠民的重要保障。解决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的问题迫在眉睫,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必须改变现状。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第三,依托广场构建多元文化,这是文化惠民的重要手段。
基层文化土壤的培育还要依靠广场文化来实现。依托广场,以多层次、多样化的形式来满足广大市民的审美需求、参与需求、选择需求,这是培育基层文化土壤的有效途径。以文化广场为中心阵地,开展文化娱乐、集体健身和团队培训活动,广场活动的群众参与面之广、参与量之大是任何活动无法比拟的。
建议人:栾隽峰
单位:海南朝鲜族乡人民政府
职务:公共服务中心科员
党派:群众
联系电话:15204537546
来源:牡丹江市人民政府
撰稿:
校对:
一审:
二审:
三审: